尽全力再快1分钟!从清晨到深夜,他们与病毒赛跑
4月22日到5月9日15时,北京市累计报告777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,涉及15个区,其中,朝阳区有304例,病例最多。朝阳区疾控中心疫情处置组承担了繁重的防控任务,流调、采样、风险评估......截至5月9日,疫情处置组已经到访排查过2500多个点位,此刻,他们仍在与病毒赛跑。
冒雨连夜流调
4月28日夜里,北京下起了春雨。凌晨1:00,朝阳区疾控中心接报,光辉里小区一个“十混一”核酸检测样本呈阳性。小区共有11栋楼1000多户居民,朝阳疾控疫情处置组现场点位小组迅速出动,锁定目标范围对样本涉及住户的人员和环境采样。
因为涉及血样采集,90后护理专业的韦思宇主动请缨。凌晨1:30,6名队员到达现场。雨夜中气温已骤降到10度以下,顾不上不断落下的雨点,她们迅速穿上全套防护服,敲门入户。
疫情处置组队员冒雨全副武装/来自北京卫视《生命缘》
韦思宇在光辉里小区进行核酸采样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凌晨2:00,可能是入夜已深,有一户虽然亮着灯却迟迟没人开门。电话没人接,敲门没人应,时钟滴滴答答地走,大家心急如焚,只好先去采其他住户再回来。
“当时我非常着急,因为要尽快确定到底是谁出现的阳性,不要让他出去再造成传播,不让疫情过夜。”韦思宇回忆,那天晚上居民跟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早点休息,但是大家心里想的都是赶紧确定这10个人里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,“能快1分钟,我们就再快1分钟。”
疫情处置组队员想方设法联系住户/来自北京卫视《生命缘》
凌晨4:50,采完混样涉及的最后一户,为了避免污染电梯,韦思宇和队员们从9层走了下来,后背的汗顺着衣服往下流。
清晨6:00,所有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测后,韦思宇猛地抬头才发现,天亮了,“这一夜其实过得特别快。”
工作人员将核酸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跟时间赛跑的疾控人
社区核酸筛查一般在白天进行,大量样本送检后,往往是深夜才出结果,所以对流调员来说,连夜流调采样并不偶然。
核酸样本实验室检测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5月4日凌晨1点多,韦思宇再次接到紧急任务,去已经封控的弘燕菜市场采集环境样本。虽然这次没下雨,但是因为市场人员已被隔离,封控后市场已经断电,疫情处置队员们的工作只能打着手电筒摸黑进行。
韦思宇说,市场环境比较复杂,加上当时市场还没有做完消杀,窗户完全封闭,室内又闷又热又黑。小组四人一路摸索着,就这样采集到了10个点位的环境样本。
疫情处置队员经常需要深夜流调采样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方叶引,今年34岁,本职工作是朝阳区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健科医生。从4月22日起,她就来到朝阳疾控支援。4月28日,韦思宇她们深夜冒雨流调采样,方叶引和队员第二天就接班去存在阳性样本的光辉里小区周边“扫雷”。
当天,方叶引和队员共去了三个点位,分别是小超市、小卖部和一个核酸采样点。小卖部的店主是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,而店里的支付系统都由其侄女管理。采集完现场环境样本之后,疫情处置队员通过电话询问,教老先生的侄女把店里一个月的支付记录全部导出。三个点位的数据,用时不到四个小时基本落位。“这次疫情来得比较凶猛,我们要跟时间赛跑!”方叶引说。
方叶引进行流调采样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稳稳交接疫情处置接力棒
此次朝阳疾控疫情处置组共有200多人,其中现场点位组有7个小组、150人,还有远端调查组和信息收集组,女队员占了三分之二。年轻的90后、00后毫不逊色、勇于承担,三个组要像跑接力赛一样,马不停蹄配合“接棒”才能完成一次处置工作。
疫情处置组进行电话调查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疫情处置组组长李倩介绍,随着毒株的不断变化,以及对病毒的认知和科研水平的进步,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完整的流调队伍,能够适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。远端调查组通过电话调查,捋出这个病例去过哪些地方,再通知现场点位队员进行采样,信息收集小组要对照病例的信息进行收集。最后,根据所有调查情况谨慎地生成点位管控意见,也就是要不要进行临时封控,如果需要封控,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等。
朝阳区疾控中心对疫情进行深入研判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截至目前,现场点位组已经摸排了2500多个点位,多的时候队员一天要走100多个地方。虽说“十混一”就是10个人,但这10个人可能不住在同一个小区,每一个人都要精准定位。流调、采样、判断,涉及人多面广的点位一次需要6到7个小时,而居民小区和餐饮活动等公共场所的流调采样工作难度又各不相同。
流调时认真调阅监控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李倩说,在流调餐馆时,现场队员要首先找到店长,了解营业面积有多大、店员有几位、客流量有多少,还要翻调当时的监控,具体确认病例吃饭是坐在哪张桌子上,谁给他上的菜或者是经过他身边,并且要调取健康宝扫码数据和支付数据。“要对每一个收集到的人员电话核实,对路线、他触摸过的地方进行环境采样。”
而去小区流调,情况可能会更复杂。要考虑人员在小区里面的动线问题、单元楼地理位置分布、相互之间的距离,还要揣测病例在小区里面的活动范围。
李倩统筹各小组执行流调任务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疾控人的手机绝不关机,李倩的两部手机同时工作,多的时候一天要接打60多个电话,随身充电宝永远有电。跟记者通话的过程中,她的手机还有未接来电。
李倩今年40岁,已有13年疾控工作经验,是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就参与抗疫的老队员了。但她依然24小时待命,随时准备战斗,不敢松懈。
我们能赢
这场“仗”打得突然,除了用专业知识和科学判断来处置研判疫情,疾控人的战友情帮她们撑过了一个个夜晚。李倩说,面对庞大的工作量,大家难免焦虑,有的时候两个手机都在接电话,脾气也会有点急。但她和队员们之间已经磨合得很好,完全不会计较。“好多90后队员都跟我一起熬夜,有的甚至比我还能坚持。我们是一条线上的!”
疾控工作人员进行消杀作业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凌晨灯火通明的朝阳疾控中心大楼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疫情处置工作太忙太急,只能抽空跟家人说一句“放心,平安”。队员韦思宇新婚半年,微信头像还是甜蜜的婚纱照,但是时间紧任务重,没时间儿女情长,不管什么时候,接到任务就要即刻出发。她干起活来很飒,说起话来也充满年轻的力量。“他(爱人)把家里照顾得很好,他让我保护好自己,等我回家。我还有一个好闺蜜,她在小红门那边支援做流调,我觉得我们是新一代的骄傲。”
韦思宇和爱人的对话/受访人提供
虽然与家人不谈亏欠,但再雷厉风行的“大白”,也有作为妈妈的朴素愿望。方叶引第一次和女儿分开这么长时间,视频通话的时候,她习惯性地把镜头调转,不让孩子看到妈妈的眼泪。5月15日是女儿的4周岁生日,方叶引说,她很想她,希望疫情尽快结束,能给女儿过个生日。
北京加油,我们能赢/来自朝阳区疾控中心
窗外已是林荫繁茂,夏花盛开,相信时间每过一天,我们就离胜利更近一天。
记 者 | 李天一
编 辑 | 赵明聪
主 编 | 程 艳
推荐阅读
5-9 推送
5-6 推送